制冷功能是高低温试验箱(Thermal Test Chamber)实现 −70 ℃~+180 ℃宽温区、线性 5 ℃/min 乃至 15 ℃/min 温度变化速率的核心能力。其可靠性直接决定试验数据的可追溯性与生产节拍。依据 GB/T 10592、IEC 60068-3-5、ASHRAE 15 等标准,系统阐述制冷系统构成、级联(Cascade)设计要点及常见温度失控的排查逻辑,为实验室运维人员提供标准化作业依据。

二、系统总体架构
2.1 技术路线
采用“机械制冷为主、液氮辅冷为辅”的混合方案。机械制冷具备可重复、成本低、自动化程度高的优势;液氮辅冷用于快速温变或冲击工况,可在 30 s 内提供额外 10 kW 冷量,缩短全程降温时间 40 %。
2.2 双级级联制冷
单级蒸汽压缩循环受限于 R-404A 的蒸发温度(−46.5 ℃@0.101 MPa),无法覆盖 −60 ℃以下工况。因此,高低温箱普遍采用双级级联系统:
——高温级(High Stage):使用 R-449A 或 R-452B,负责中温区(−35 ℃~+30 ℃)及热量排散;
——低温级(Low Stage):使用 R-23 或 R-508B,负责深冷区(−60 ℃~−85 ℃)。
两级通过板式或壳管式蒸发冷凝器耦合,高温级的蒸发器即低温级的冷凝器,实现热量梯级传递。
三、关键部件与功能
3.1 压缩机
高温级:半封闭活塞或涡旋式,Copeland、Bitzer、Dorin 品牌,排量 18~30 m³/h,COP ≥1.8(−10 ℃/35 ℃)。
低温级:半封闭往复式,特殊阀板设计,耐液击,可在 −70 ℃蒸发温度下连续运行;内置油分离器及 PTC 曲轴箱加热带,防止制冷剂迁移稀释润滑油。
3.2 储液器(Receiver)
位于冷凝器出口,容积按系统充注量 30 % 设计,保证极端工况下供应足够液态制冷剂;出口加装 100 目过滤器,降低分子筛粉尘风险。
3.3 冷凝器
风冷式:铜管铝翅片,翅片间距 2.1 mm,亲水镀膜,防盐雾 1000 h;配外转子轴流风机,EC 调速,噪声 ≤65 dB(A) @1 m。
水冷式:壳管式或板式,冷却水 28 ℃/35 ℃,单台换热量 15 kW,可并联扩容;配置水量比例阀,根据冷凝压力自动调节,节能 12 %。
3.4 干燥过滤器
采用 4 Å 分子筛,水分吸附量 ≥10 %,酸值 ≤0.05 mg KOH/g;筒体 100 % 紫铜镀镍,耐压 4.5 MPa。
3.5 节流机构
高温级:热力膨胀阀(Danfoss TDE)或电子膨胀阀(EEV),过热度设定 6 K,响应快,可调节;
低温级:毛细管 + 电磁阀并联旁通,兼顾成本与可靠性;毛细管采用 0.6 mm 内径、螺旋盘绕 20 圈,防止震动疲劳。
3.6 蒸发器
翅片式蒸发器置于风道后部,材料 3003 铝锰合金,翅片阳极氧化黑色,辐射率 ≥0.9,提升换热 8 %;
分路供液,保证回油速度 ≥3 m/s;底部设 5° 倾斜集油槽,与压缩机曲轴箱通过 8 mm 铜管回油,周期 30 min。
3.7 压力保护
高压开关:断开 2.9 MPa、复位 2.2 MPa;
低压开关:断开 0.05 MPa、复位 0.15 MPa;
中压检测:实时计算排气过热度,>30 K 时报警,防止润滑油结焦。
3.8 辅助液氮回路
电磁阀 + 文丘里喷嘴, PID 调节开度;配置 0.1 mm 过滤器,防止冰堵;液氮耗量通过科里奥利质量流量计记录,用于成本核算。
四、控制与监测逻辑
4.1 温度控制
采用级联 PID:高温级控制目标为中间温度(−25 ℃),低温级控制工作室温度;两级 PID 参数通过 Ziegler–Nichols 方法自整定,超调 ≤0.3 ℃。
4.2 自适应卸载
当热负荷低于 30 % 额定能力,系统通过变频压缩机(低温级 DC inverter)或气缸卸载(高温级)实现无级能量调节,避免频繁启停,延长寿命 25 %。
4.3 数据记录
所有压力、温度、电流、液氮流量以 1 Hz 频率写入 SD 卡,格式 CSV,满足 21 CFR Part 11 电子记录要求;断电缓存 5 s,保证数据完整。
五、常见故障诊断与处置
5.1 温度降不下或波动大
步骤 1:确认设定值与热负载匹配,检查样品热容是否超出规格;
步骤 2:查看触摸屏趋势曲线,若压缩机启停周期 <3 min,进入“短循环”保护,原因为低压过低;
步骤 3:用数显压力表测量吸、排气压力:
——吸气压力 <0.05 MPa(R-23 对应蒸发温度 −70 ℃),且排气管不烫 → 制冷剂泄漏;
——吸气压力 0.08–0.12 MPa,排气温度 <80 ℃ → 制冷剂不足或换热器脏堵; 步骤 4:用电子检漏仪(灵敏度 3 g/a)检测轴封、焊口、压力表接头;发现漏点后,回收制冷剂,钎焊修复,按 90 % 原始量重新充注; 步骤 5:清洗冷凝器翅片(0.3 MPa 压缩空气自上而下),确保换热温差 ≤8 K。 5.2 液击或回液 症状:压缩机运行噪声沉闷,壳体结霜,电流波动 ±15 %; 处置:立即停机,电加热带升温 4 h;检查蒸发器分液毛细管是否堵塞,必要时更换;调整热力膨胀阀过热度至 6–8 K。 5.3 油压差报警 原因:油分离器回油毛细管冰堵或电磁阀失效; 处置:更换 0.1 mm 过滤器芯,用 N₂ 吹扫;检查回油电磁阀线圈电阻 20 ℃下应为 68 Ω±5 %,否则更换。 5.4 液氮不喷或过量 不喷:检查电磁阀线圈、喷嘴堵塞,用 0.05 mm 通针疏通; 过量:质量流量计瞬时值 >设定值 120 %,校准 PID 参数 Kp=0.8,Ki=0.05,Kd=0.01。
六、维护保养规范
6.1 日常巡检
每日记录高、低压,电流,吸排气温度;发现偏离基准值 ±10 % 即预警。
6.2 周度维护
清洗冷凝器翅片、检查风机叶片裂纹、紧固电气接线;
6.3 年度保养
更换干燥过滤器、外接回收机全部抽真空 ≤100 µm,保压 12 h 压降 ≤50 µm;
校准压力传感器、温度传感器,出具第三方法定校准证书;
对压缩机进行振动分析(ISO 10816-3),速度有效值 ≤4.5 mm/s。
制冷系统作为高低温试验箱的“心脏”,其设计合理性、零部件等级与维护水平共同决定了设备 10 年生命周期内的可用度与能耗成本。通过深入理解级联制冷原理、建立标准化故障树与维护周期表,实验室可在 30 min 内定位 90 % 以上常见故障,将意外停机时间压缩至最低,为产品可靠性验证提供持续、可控的深冷环境。

